全部信息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资讯

编钟非遗传承人项绍清参加《沿着长江读懂中国——湖北千里长江行》宣传推广活动

2022-08-06 18:34  浏览量:3393次


按照湖北省文旅厅统一安排,“沿着长江读懂中国——湖北千里长江行”探访团走进随州,探寻悠久青铜编钟制作技艺,感受编钟音乐文化。

 

千年回响不绝,古老编钟与时代“同频共振”

1978年,随州出土的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,共65件,重达5吨,以其数量之多、音律之全、技艺之精、气势之大,被誉为 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等。随州也被誉为“中国编钟之乡”。

 

1.jpg


“国宝逢盛世”曾侯乙编钟出土40多年来,每逢国之大事,古老编钟与时代发展“美妙共振”。

  1978年8月,刚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迎来第一次“演奏”,一曲《东方红》成为人们心中的永恒经典。香港回归,北京奥运会,世界军人运动会……中国古代的神奇乐音,频频传向世界。

  如今,在习近平总书记“让文物活起来”的号召下,曾侯乙编钟采用传统非遗制作技艺进行复制,并参与众多演艺活动,满足人民群众对其心之神往的好奇。


2-1.jpg


2-2国家级非遗授牌 - 副本.jpg


匠心打造 再现千年编钟天籁之音

据了解,我国古代青铜编钟技艺特征为独特的“一钟双音”校音技艺、科学的“合金原料”配比剂量和高超的“失蜡法”铸造工艺。制成的编钟造型精美、装饰精妙、音律精准,为古乐器“八音”之首,比欧洲十二平均律钢琴早一千多年,改写了世界音乐史。

那么,曾侯乙编钟是如何铸造出来的?文献资料少之又少。不少爱好编钟者苦心钻研,摸索总结出一套复制编钟的技艺。随州青铜编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项绍清就是其中的代表。 

项绍清介绍,随州的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始于商周之际,以家族及民间师徒方式传承延续至今,它以铜、锡、铅为材料,通过制模、制范、结壳、浇铸、修整、校音等160多项制作工艺,包涵冶炼、铸造、力学、音乐、美工等,整个制作过程精细复杂,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。

已过花甲之年的项绍清,一直从事研究、复仿制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及青铜礼乐器。通过长期观摩出土编钟、请教音乐专家,科学打磨调整钟壁厚薄实现对音律的编排,终于在80年代后期把成套的编钟按古代音律排列校音,使每个编钟的“正鼓”和“侧鼓”位置均能敲击出两个不同的乐音,成功仿制出首套演奏类青铜编钟。

“对编钟铸造钻研得越深入,越是惊叹古代工匠高超的技术。”项绍清表示,在2000多年前,这绝对是当时的高科技,不亚于今天的航天航空科技。